输血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输入血液或血液成分来补充或替代患者缺失或功能异常的血液成分,从而维持生命、纠正病理状态或支持治疗。其根本作用在于通过补充缺失或功能异常的血液成分,恢复和维持人体关键的生理功能,诸如:循环、携氧、止血、免疫等,从而达到挽救生命、治疗疾病、支持患者度过难关的目的。但输血并不是绝对安全的,由于患者个体性差异、自身疾病、免疫状态等不同,同时有可能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可以根据发生时间和发生机制进行分类。
一、急性输血反应(发生在输血中或输血后24小时内),主要包括:
1. 最常见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常见症状: 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
2.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通常在输血开始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出现。寒战、高热、腰背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低血压、酱油色尿(血红蛋白尿)、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弥漫性出血(DIC)。
3.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常在输血后6小时内突发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低氧血症、发绀、咳嗽、低血压。肺部听诊可闻湿啰音。胸片显示双肺弥漫性渗出影。
4. 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不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可咳粉红色泡沫痰)、端坐呼吸、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晚期可下降)、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
5.低血压性输血反应: 输血过程中突发孤立性低血压,且停止输血后,低血压可迅速恢复。不伴发热、过敏症状或溶血表现。
二、迟发性输血反应
1.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后数天至数周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血红蛋白下降、黄疸(胆红素升高)、血红蛋白尿(少见)。症状通常比急性溶血轻。
2.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后8-10天出现高热、全身性红斑样皮疹(常始于躯干和四肢)、发热、腹泻、肝功能异常、全血细胞减少。
3.输血后紫癜:输血后5-12天(通常7-10天)突发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黏膜广泛出血(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内脏出血等)。
4.铁过载: 慢性、长期反复输血后出现。累及心脏(心衰、心律失常)、肝脏(肝大、纤维化、肝硬化)、内分泌腺(糖尿病、性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5.输血传播感染:虽然现代筛查技术已极大降低风险,但仍存在“窗口期”风险。主要病原体: 病毒(如HBV, HCV, HIV, HTLV, CMV, 西尼罗河病毒, 寨卡病毒, EBV等)、细菌、寄生虫等。
任何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异常症状,都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通畅,核对患者身份和血袋信息,通知医生和血库,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细菌培养、血型复核等。
输血时应严格遵守输血规范,对特殊患者需要的血液产品进行辐照或去白细胞处理,使用更安全的血制品(如洗涤红细胞、CMV阴性血等),对长期输血患者进行铁过载监测和螯合治疗。
血型研究室 杨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