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安全管理

作者:供血科 2024-08-13 97 0 0
  输血既是临床抢救患者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因素。目前,虽然无偿献血者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献出的血液也按国家规定进行了严格的检查,但因未知病毒、病毒变异、窗口期、人为差错等因素,仍然不能完全杜绝输血传播传染病的风险。我国通过大力推行无偿献血、严格血液检查、临床合理用血、成分输血等措施来降低输血危害,在预防输血副反应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人们在运用输血治疗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并发症。临床输血治疗前应对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仔细评估,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不可凭经验输血,加强输血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不允许有任何差错,提高医疗用血质量和输血质量,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和有效。合理输血能够救命,不合理输血则可以危害患者的健康或生命。

  一、血液安全相关的法规和体系建设

  血液安全相关的法规体系属于行业法规体系范畴,是指由一个国家中某种特定行业中现行的全部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标准组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统一的管理体系,是行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献血的安全管理

  安全献血者是保障血液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公民中增加安全献血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安全献血意识,规范并严格执行安全献血者的具体筛选要求,动员和招募符合标准的健康人群积极参与献血公益活动,是临床安全输血的重要保证。

  三、血液采集和检验管理

  了解血液的正确采集和检测方法,做好血液采集、保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筛检去除不合格的血液,是保证血液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

  四、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管理

  用于血液成分制备的起始血液应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要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在无菌环境下制备各种血液成分,要求各种成分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五、临床用血管理

  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要求采供血机构建立完善的血液出入库统计程序,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检查等工作,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临床用血单位加强用血管理,推动临床合理用血,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输血相关免疫血液学检查和临床输注工作。

  血液安全保证和临床输血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是使患者得以及时、有效、安全治疗的重要保证,也关系到医疗质量、社会稳定及国计民生。血液作为一种特殊的药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采供血机构和临床用血的特点,从无偿献血者招募、血液采集、血液成分制备、实验室检查、血液隔离与放行,以及血液储存、发放、运输和临床输血治疗等全过程等必须进行严格监控和规范管理,以保证血液质量和安全供给。随着医学检测新技术不断推广和应用,通过免疫学技术和核酸扩增技术的综合应用,可明显缩短窗口期,大大降低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危险性。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临床医疗机构作为临床用血单位,做好输血前的实验室各项检查和血液输注工作,可利用计算机软件施行现代化管理,使得输血全过程管理系统化和可溯源,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同时,循证医学的理念也应引入到临床输血实践中,可以让医生有据可循地进行个体化输血治疗。

(供血科   陈  赞)
97 0 0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