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蚊子刺客”:科学认识基孔肯雅热

作者:检验科 2025-09-19 16 0 0
    夏秋季节,蚊子肆虐,不仅扰人清梦,还可能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便是其中之一。这种由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正逐渐引起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
    一、病原学特征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发,病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约60 - 70纳米,对环境敏感,在22 - 30°C和适宜湿度下可在蚊体内有效复制,但在干燥或低温(<4°C)环境下存活能力减弱。它只有一个血清型,不过依据基因序列差异可分为西非、东-中-南非和亚洲三个亚型。
    二、传播途径
    其主要传播途径是蚊媒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罪魁祸首”,这两种蚊子也是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蚊子叮咬病毒血症期的患者或动物宿主后获得病毒,病毒在蚊中肠复制并扩散至唾液腺,经过8 - 12天的外潜伏期,再通过叮咬传播给新宿主。伊蚊喜欢在小型积水容器中繁殖,成蚊白天活动,日出后2 - 3小时和日落前2 - 3小时是叮咬高峰。除蚊媒传播外,血液传播、垂直传播以及医疗机构相关传播也有报道,但较为少见。
    三、临床表现
    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患者症状明显。通常会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发热持续1 - 7天,还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和呕吐等流感样症状。发病第2 - 5天,半数以上患者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会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数天后消退。关节疼痛是该病最典型症状,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疼痛剧烈,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极少数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孕妇感染还可能导致流产、死胎等严重后果。
    四、实验室检测
    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多正常,部分病例淋巴细胞与血小板计数轻度降低,新生儿感染时血小板减少更常见;生化指标上,部分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肌酸激酶水平异常升高;合并脑膜脑炎并发症时,脑脊液检查呈现典型病毒性脑炎特征。病原学与血清学检测包括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和血清抗体检测。需注意,血清学检测可能与其他甲病毒存在交叉反应,要结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综合判断。
    五、做好预防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疫苗,预防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做好个人防护和环境管理。个人防护方面:要安装纱门、纱窗,睡前用蚊帐;适时用蚊香、灭蚊拍、防蚊灯灭蚊;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时,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喷涂驱蚊剂,避免在蚊虫密集处久留。环境管理方面:要定期清理室内外环境,清除积水容器、废旧轮胎等易积水物品;保持下水道畅通,避免积水;无法清除的积水投放杀蚊幼剂;加强公共场所环境管理。
    我国白纹伊蚊分布广泛,蚊媒活跃期长,虽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疫源地,但存在“输入性病例——本地传播”的风险。只要公众提高防蚊意识,落实科学防护措施,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病例早期识别,就能有效降低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风险,守护健康生活。
检验科  王艺芳

16 0 0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