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常识知多少
来源:未知来源
作者:采血二科
2025-09-10
33
0
0
分享
血小板(PLT)输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者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从而恢复和维持机体的止血和凝血功能。临床主要用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和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混入的白细胞相对较多,而单采血小板产量高、纯度高、白细胞污染率低,输注后可快速提高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因而被广泛采用。
血小板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的细胞片,平均直径为2-3微米。它们是最小的血细胞,通常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血小板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分化而来,并在血液中循环。可千万别小看它们,血小板可绝对不是巨核细胞废弃掉的残渣碎片,每个巨核细胞都能生成上千的血小板,让这些小兵小将们发挥重要功能。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就会在数秒钟内,成群结队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封闭伤口以止血。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凝血物质——钙离子和凝血酶等,在破损的血管壁上聚集成团形成血栓,堵塞破损的伤口和血管。血小板还能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促进止血。
血小板的寿命约7~14天,人体每天更新约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人体为了维持正常功能每天要生成众多血小板,使其在血液循环中的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通常为(100~300)×109/L,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易出血和瘀斑,如牙龈出血、皮肤淤血等;而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小板是人体唯一具有止血功能的血细胞,至今尚未发现疗效可与人类血小板相比拟的代用品。随着化疗、放疗、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的不断应用,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逐步增多,加之外科复杂疑难手术的不断开展,临床对血小板的需求量快速增长。
血小板的寿命远低于其他血液成分,储存条件也相应提升不少。按照《血液储存标准》(WS399-2023)要求,血小板储存条件为温度22±2℃,并连续轻缓振荡。存储时不能叠放,保存期仅有5天。
储存期间血小板的pH值会持续下降,是由于血小板在缺氧状态下糖酵解旁路被激活,导致乳酸和二氧化碳产生。pH降低会导致血小板形态受损,由圆盘状变为球状,当pH达到6.0时,血小板的形态改变显著,血小板的生存能力也随之消失。振荡储存方式有助于保存袋中的血小板进行呼吸,利于氧气的通透,缓解血小板的缺氧状态,减缓pH下降的程度。持续振荡也利于避免血小板聚集,更好地保持血小板的形态和功能。
血小板不可替代、储存不易、临床需求量大。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爱的感召下捐献血小板,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患者的关爱,将点滴温暖汇聚成大爱的江河!
采血二科 金新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