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一个充满爱心的举动,却总被一些谣言蒙上阴影,让不少人走了弯路,甚至望而却步。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的力量,击碎谣言,还原真相!
1.谣言一:献血前不能吃东西。
真相:一般大家去医院看病和体检,抽血是要空腹的,献血与去医院做检查不同,不需要空腹。如果空腹,那么献血的时候,短暂的血容量下降,加上低血糖就会出现眼冒金星、大汗淋漓、头晕乏力,甚至出现晕厥等不适反应了。实际上大家献血前是可以吃一些清淡食物的,主要以低盐、低脂、低糖为主,尽量选择米粥、油麦菜、豆芽等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吃油炸、高脂、高糖食物,如汉堡、肥肉、奶油蛋糕等。同时,还可以适量饮水,补充机体的水分,使血管充盈,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使得采血过程顺利进行。如果真的来不及吃饭,也别担心,咱血液中心一直都给大家备的有小零食,不会让你们饿肚子哒~
2.谣言二:献血会让人虚弱。
真相:人体内的总血量大约是体重的7%到8%。一个体重50公斤的成年人,全身血量大约是3500到4000毫升。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献血不超过自身总血量的13%,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如果捐献400毫升血液,只占人体血液总量的10%,低于世界卫生组织13%的安全献血标准,是不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血细胞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红细胞为120天,血小板为9—12天。即使不献血,血细胞也是每时每刻在生成、成熟、衰老、死亡。定期献血可以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有助于维持血液的健康状态。从生理角度而言,构成人体免疫力的主要是白细胞,捐献一次血液,里边的白细胞只占人体白细胞总数的1%到2%,这点儿白细胞在一到两个小时内就能从骨髓中得到补充,故献血不会影响人体免疫能力。
3.谣言三:献血会感染疾病。
真相:“血液安全,人命关天”。血站采血可是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工作流程,确保献血者和用血者安全。主要有以下几点:每个采血的医务人员均需经过专业化培训和定期考核,并且要求持证上岗;献血前工作人员会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体格检查和血液初筛,确保该献血者符合献血条件;采血时护士会先对自己手部进行严格消毒后,再对献血者的采血部位多次消毒以防感染;使用的采血针头、血袋、压脉带、棉签等都是经过国家检测合格、严格灭菌消毒的一次性器材,用完即作为医疗废物销毁,绝不可能再次使用;以上耗材在厂家运送到仓库后,血站会对每批次进行抽检,做好质量控制,达标了才允许送往采血点,以再次确保物料安全;采集后的血液会送进实验室进行传染病筛查,如HIV、乙肝、丙肝等,确保用血安全。因此,选择正规的献血机构很重要,在有资质的献血点献血很安全。
4.谣言四:献血会降低血压。
真相:部分人在献血后会出现血压暂时下降的情况,但短暂的下降不等于就能治疗高血压。主要原因是献血时人体会丢失一部分血液,导致血容量减少,心脏输出的血液量也随之减少,从而引起血压下降。但随着人体自我调节机制的启动,血容量会慢慢恢复,血压也会回升到原来水平。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形成原因复杂,主要与年龄、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治疗需要综合调理。临床上血压等级较低的可以选择干预生活方式进行缓解,如控制体重、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而等级高的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而不能盲目地依靠献血解决,因为献血前血压过高,献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所以,献血并不能解决高血压的根本问题,更不能替代正规的治疗。
献血是一项利人利己的公益事业,每一次献血,都是赠予生命的礼物。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献血,用爱心和行动为生命加油!
质管办 古晓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