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
来源:未知来源
作者:成分室
2024-06-07
117
0
0
分享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所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准确评价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对后续的治疗决策有着深远影响。那么,临床应该怎样进行血小板疗效评价呢?
先给大家介绍两个常用客观指标以及计算方法,一个是血小板回收率(PPR),一个是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计算PPR需要了解以下参数,患者输前血小板计数,输后血小板计数,以及患者血容量,PPR=[输后血小板计数(/L)-输前血小板计数(/L)]血容量(L)÷输入血小板总量2/3。通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每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可升高血小板计数4109/L8109/L。CCI值计算也有计算公式,由于不同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也不同。计算CCI前,先要计算体表面积,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01529。然后再计算CCI值,CCI=[输后血小板计数(/L)-输前血小板计数(/L)]体表面积(m2)÷输入的血小板总数。
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的计算方式大家已经熟知,那么具体该怎样用来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呢?对于PPR来说,输注血小板后1小时和20小时血小板增加值20109/L时,一般认为血小板输注是有效的。对于CCI值来说,达到输注血小板后1小时CCI7500,输后24小时CCI4500时,通常认为血小板输注是有效的。
事实上,临床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不能简单依据这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仅从血小板计数来评价,并不能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另外,患者有出血症状时,止血也需要消耗血小板,因此血小板计数升高与否不能作为疗效评价的唯一指标。在输注血小板后,观察患者出血的频率、程度和范围是否有明显减轻。例如,原本频繁出现的皮肤瘀点、瘀斑减少或消失,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得到有效控制,以及较为严重的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情况得到缓解,这些都是血小板输注后有效的直观表现。
对于血小板功能的评价,可以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来监测。1948年,德国人 Harter 发明血栓弹力图,原理是在模拟人体内环境下凝血-纤溶整个过程时,通过物理方法将血块弹性强度转换成图形,直观判断血凝的情况并分析成因。TEG监测时,MA值变化能较好地评估因血小板功能异常造成的血栓或出血的风险。血小板输注后有效时,MA值通常会明显升高或恢复正常。
总之,血小板输注疗效的评价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血小板输注方案,并密切观察疗效。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患者,更需要谨慎评估。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成分室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