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血小板?
人体的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其中血细胞分为三大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立方微米)。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
2、 血小板是干什么的?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
3、 血小板太低怎么办?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100-300 × 109/L
血小板低的患者,首先应该到专门的血液科做诊断,再根据病因去治疗,也可以使用专门的药物来提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水平;自身造血能力下降的患者,可以使用成分输血的方法来改变血小板低的情况。
4、输注了血小板,仍然无法提高血小板数量,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了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 是指患者在连续两次接受足够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仍处于无反应状态,即: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有时反而会下降;输入的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期很短;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未能达标等。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可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两大类。
非免疫因素主要是由于疾病或药物等因素。
免疫因素主要是抗原抗体反应。血小板的输注也是一种细胞移植,在重复输注后会产生血小板抗体,这是因为血小板表面远远没有我们看上去的那么简单,而是具有很多种抗原,包括自身特异性抗原和吸附到表面的抗原。研究发现: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相关的主要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目前,血小板输注只要求ABO血型系统同型输注。因此,长期依赖血小板支持治疗的患者中极有可能产生HLA或HPA抗体而导致输注无效,长期进行下去,这类病人会出现“无血可输”的结果。血小板供应相对紧张,无效输注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建立本地区HPA/HLA分型已知的固定无偿血小板供者库,为长期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筛选ABO、HLA、HPA系统均相合的血液制品,一方面可以提高疗效,另一方面可以节约血液产品,达到稀缺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5、 血小板配合性输注会不会像器官移植一样很难配型成功?
不会!
器官移植需要检测HLA-I类和HLA-II类抗原多个位点的基因分型,分型结果必须是高分辨率的,而且要求尽量完全匹配。而血小板的表面只具有HLA-I类抗原,分型结果为中低分辨率即可,基因分型无需完全相同,只需在一个交叉反应组即可进行输注。因此,输注血小板要比器官移植所需配型简单多了,配型成功的几率很高。
6、 血小板供者库在血小板配合性输注中起什么作用?
血小板供者库是由采供血机构建立,将固定无偿机采血小板供者的HLA和HPA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将其检测结果以及个人相关信息输入管理软件,从而形成一个本地区的血小板供者库。当患者有输注需求时,我们可以从该供者库为患者筛选匹配较好的血小板制品,如果当时血库正好有此产品,可直接应用,如果没有,可根据实际情况,招募献血者来进行定向捐献。这样,比盲目输注的效果要好很多,也可有效的避免患者因血小板抗体的生成对后续的输血治疗产生影响。我中心曾经服务过的一位病人,在利用血小板库输注配型血小板前,曾经连续输注了6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效果均不理想,输注后,血小板短暂上升后很快就下降到危险临界值。而利用血小板库筛选配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患者的血小板能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避免浪费,从而也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单采血小板紧张的局面。
7、 申请血小板库配型,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如果想在血小板库中找到合适的血小板制品,那么患者除了要知道自己的ABO血型外,还必须要知道自己的HLA基因分型、HPA基因分型以及HLA抗体情况,因此要进行的检查包括:血型测定、HLA/HPA基因分型、HLA抗体筛查。但是,一个人的HLA/ HPA基因分型是不会变的,因此,对于需要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而言,HLA/ HPA基因分型检测只需在第一次申请时进行即可。
8、 河南地区血小板库的建设情况是怎么样的?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很早就已开始关注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问题。目前,已建立了近2000人份容量的血小板库,并已开始试着向临床推广应用。随着库容量的增加,血小板配型成功的几率将大大提升,将会更好的为血小板输注患者带来福音。
结语:
建立血小板供者库,为患者提供 HLA 和HPA、ABO 匹配的单采血小板,可以降低 PTR 的发生率,是解决免疫性 PTR 的根本手段。 精准输血是未来输血医学的趋势,血小板库向临床的推广应用之路还需临床医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使广大患者早日得到更为有效的血小板输注治疗。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 刘铮 康轶青